“十四五”以来,开封市始终把推进种业全面振兴作为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牢牢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快种业科技创新,推进种质资源优势转化,建立健全种业支撑体系,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粮食连年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关键支撑。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已超过45%。“开封西瓜”、“祥符花生”、“杞县大蒜”、“通许小麦”、“兰考蜜瓜”等10个产品获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
一、“十五五”种业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业发展的重要论述,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主线,以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为目标,聚焦关键核心环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持续推进开封现代种业提质、增效、优结构,全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根本、资本为纽带、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为推进开封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种业支撑。
(二)基本原则
1.重点突破,统筹推进。综合考虑开封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市场需求等因素,重点支持优质专用小麦、高油酸花生、西甜瓜、大蒜、生猪等我市传统强项种业的发展;着力培育沿黄优质粳稻、红薯、蔬菜、花卉、斗鸡、荷斯坦奶牛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种业做精做专。
2.创新驱动,提质增效。完善种业基础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分工协作、有机衔接的体制机制,引进国内优势技术研发单位,开展生物育种等前沿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不断提高企业应用开发能力。
3.企业引领,培优扶强。支持大型骨干种子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创造条件与资本市场对接;优化股权结构,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建成行业领军企业;支持引导专精特新种业专注创新和质量提升,建设行业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
4.协同联动,凝聚合力。坚持党政同责抓落实,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科研院校、种子企业及社会力量等多方参与,齐抓共管,合力推进。
(三)发展目标
到2030年,开封种业实验室成为省内一流创新平台。超级小麦、高油酸花生等育种基础研究和育种水平继续领跑全国。力争1家种业企业上市融资,1-2家进入全国种业百强。打造1个国家级现代种业产业园。全市现代种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种业科研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现代种业强市。
(四)总体布局
以建设现代种业强市为目标,按照“重点突破、创新驱动、企业引领、协同联动”的总体思路,以打造种业重大创新平台、种业产业园和优势特色种业高地为核心,从育种研发、制种繁育、品种展示、产业推广的育种链条出发,合理布局传统强项和优势特色种业,形成“1+2+4+5”全市种业发展“一盘棋”格局。即“1大种业创新平台”:整合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开封实验站和优势种业企业等科研力量,高质量建设开封市种业实验室;“2大种业领军企业”:扶持发展河南联丰种业有限公司,河南金沃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筹建河南金沃野农业发展集团;“4大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以兰考县为中心,建立超级小麦现代种业产业园;以尉氏县为中心,建立高油酸花生现代种业产业园;以杞县为中心,建立大蒜现代种业产业园;以通许县为中心,建立红薯现代产业园;“5大种业高地”:高油酸花生和超级小麦创新双高地、尉氏县小麦种业制种高地、尉氏县花生良繁高地、杞县大蒜良繁高地、通许县红薯生产高地。
二、“十五五”种业发展重点任务
(一)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在全面摸清我市农作物种质资源种类、数量、分布、主要性状等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和保护利用。以河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开封实验站、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等我市科研院校和优势企业为依托,对接神农种业实验室,开展种质资源表型与基因型精准鉴定,构建表型与基因型数据库。鼓励种业企业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和创制,参与特色地方品种开发,实现以用促保,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整合利用现有种质资源,构建与省级对接的市级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库,促进种质资源共享利用。
(二)推进种业创新攻关。一是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科研院校、种业企业以生物育种技术为主攻方向,在坚持常规育种的基础上,加强分子标记基因聚合、基因编辑、远缘生物胁迫变异及利用等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持续开展小麦、玉米、花生、大豆、水稻、红薯、瓜菜、花卉、中药材等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创制一批性状优异的新材料,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加快选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系),提高我市品种品牌的“含金量”。二是实施良种联合攻关。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建设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基因发掘研究中心、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中心、表型研究和育种智能化研究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形成与我市科研院校、种业企业相互依托与补充、相互支撑与促进的种业创新格局,实现种业由“跟跑”向“领跑”迈进。三是高质量建设种业实验室。以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开封实验站和优势种业企业等创新主体为基础,整合全市优势科技资源,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开封,高质量建设“开封市种业实验室”,构建省内一流创新平台。四是推广种业发展新成果。加强区域性品种测试评价站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区位优势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技术支撑力量雄厚的国家、省级核心展示示范基地(示范点),发挥龙头引领作用。支持县(区)农业农村部门围绕农业生产需要,加强良种引进、跟踪、评价和示范推广,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活动。支持种业企业建设完善品种展示示范基地,扩大品种推广应用服务覆盖面。
(三)扶优做强种业企业。一是推进种业企业发展壮大。支持我市大型种业企业加快与资本市场对接,打造行业旗舰;支持小麦、花生、瓜菜、畜禽等特色种业企业做专做精,打造种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对具有产业主导能力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和承接国家级、省级种业基地建设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对种业企业上市或进入全省前三强的以及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的给予一次性奖励。二是创建现代种业产业园。以优势企业为主体,发展现代种业集群,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现代种业产业园,打造种业创新、产业聚集示范引领型新高地。支持以兰考县为中心,建立超级小麦现代种业产业园;以祥符区为中心,建立高油酸花生现代种业产业园;以杞县为中心,建立大蒜现代种业产业园;以通许县酸辣粉之都为中心,建立红薯现代产业园,促进种业资源向优势产区集聚,逐步构建“三链融合”现代种业产业园体系。三是培育优势种业品牌。推动企业加快建立种子(种苗)、种畜禽质量标准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推动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坚持办好中国大蒜节、西瓜大赛、农业嘉年华、种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中原斗鸡大赛等品牌活动,积极谋划开发新的主题活动,不断强化我市涉种产品和品牌的推介。创造条件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举办的种业博览会、研讨会、农交会等学术交流和商贸促进活动,扩大“汴种”知名度、影响力。
(四)增强良种保供能力。一是建设标准化良种繁育生产基地。发挥我市小麦、花生、大蒜等作物品种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推进区域性良繁基地建设。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相融合,努力提升基地基础设施条件。支持优势制种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等形成利益联合体共同开展良种繁育生产。对本地及省内外在我市建立良种生产繁育且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两年内给予适当补贴。二是健全种子供需监测预警和储备制度。完善种子市场观测点建设,加强种子供需信息的定点监测、定期采集、应急监测与信息发布,确保农作物种子供给安全。开展市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健全储备管理制度,调整优化储备农作物品种结构与数量,弥补国家与省级种子储备的不足。加强南繁基地建设。支持河南大学、市农科院和相关企业在海南建设稳固的南繁基地,为育种提供坚实保障。
(五)净化种业市场环境。一是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多种手段,推动全链条、全流程知识产权监管机制。落实属地责任,构建“属地为主、部门协同、区域联动、社会参与”的监管格局。强化植物新品种权行政与司法协同保护机制,建立侵权案件协查联办平台和结果通报制度。加大侵权案件查处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侵犯品种权行为。二是加强种业市场监管。健全完善农作物、畜禽、水产、食用菌、林木等种子种苗质量检验检测机构,提升种业监管技术支撑能力。扎实开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落实“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对套牌侵权、制售假劣、无证生产经营等违法行为重拳出击、整治到底、震慑到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党政同责要求,建立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部门统筹协调、各县区党委和政府组织抓落实工作机制,将种业振兴行动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菜篮子”县区长责任制一同考核。加强种子部门工作力量,完善种业管理体系。建立部门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市农业农村局要加强统筹协调,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开展评估和考核评价。各有关部门要立足职责,做好衔接配合,确保任务落实。
(二)加大政策支持。各级财政将种业发展经费列入同级预算,重点对实施种业振兴五大行动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强与各渠道建设项目相衔接,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吸引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入现代种业发展。鼓励国有投资公司、银行、保险、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降低融资贷款门槛,及时为种业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保险等服务。加强用地保障,优先保证种业研发、生产、加工、仓储等相关用地需求。加大种业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落实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兼薪等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吸纳创新人才。
(三)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发挥主流新闻媒体作用,做好舆论引导,讲好种业故事,树立种业自信,开展种业发展成就、育种科研、创新成果、重大工程等宣传,挖掘一批先进典型,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种业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