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麦越冬苗情特点
全县麦播面积97.58万亩,去年我县小麦播种期间土壤底墒较为充足,播期适宜集中,麦播质量总体较高,加之冬前温度和墒情基本适宜,冬前各项管理技术措施落实到位,根据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技术人员1月29日至30日对全县不同区域、不同土质、不同播期、不同品种的越冬期苗情调查,全县小麦群体个体指标较为理想,整体长势明显好于上年和常年同期。
据苗情调查统计分析:全县一类苗面积46.52万亩,比上年的38.14万亩增加8.38万亩;比例由上年的39.01%增加到47.67%,增加8.66个百分点。
二类苗面积43.31万亩,比上年的41.36万亩增加1.95万亩;比例由上年的42.3%增加到44.38%,增加2.08百分点。
一类苗面积与二类苗面积达到89.83万亩,占麦播面积的92%。
三类苗面积5.49万亩,比上年的18.02万亩减少12.53万亩;比例由上年的18.43%减少到5.63%,减少比例为12.8个百分点。 旺长苗面积2.26万亩,比上年的0.25万亩增加2.01万亩;比例由上年的0.26%增加到2.31%,增加比例为2.06个百分点。
二、当前小麦生产存在问题
一是受播量偏大、冬前气温偏高等因素影响,部分麦田出现旺长;二是冬季降水总体偏少,造成部分麦田表墒不足,且经历大幅降温天气,导致部分旺长、缺墒、整地不实麦田叶片受冻;三是冬前化除面积较小,田间杂草较重。专家预测,今年小麦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蚜虫、麦蜘蛛田间基数高,纹枯病、茎基腐病、赤霉病等偏重流行风险高,防控压力大、任务重。
三、春季麦田管理措施
针对当前该县小麦苗情、土壤墒情和病虫草害发生特点,春季麦田管理要以“因地因苗施策,分类分区管理,控旺促弱稳壮、抗旱防冻防倒、防病治虫除草”为重点,科学运筹肥水,培育健壮个体,构建合理群体,促进幼穗发育,搭好丰产架子,进一步夯实夏粮丰产丰收基础。
(一)适时镇压划锄,保墒抗旱防冻
春季镇压可压碎土块,弥封裂缝,沉实土壤,减少蒸发,控上促下,抑制旺长,提墒保墒、抗旱防冻效果明显。对于耕种粗放、坷垃较多、秸秆还田导致土壤暄松、吊根苗多的麦田,可在早春土壤化冻后进行镇压,以减少水分蒸发和避免冷空气侵入分蘖节附近冻伤麦苗;对长势过旺麦田,返青至起身多次镇压,可以抑制地上部生长,起到控旺转壮作用。划锄具有良好的保墒、增温、灭草和促根生长、促苗早发等效果。早春划锄与镇压结合,先压后锄,可以达到上松下实、提墒保墒增温抗旱的作用。春季麦田镇压要做到“三不压两注意”,土壤过湿不压,有霜冻麦田不压,已经拔节麦田不压,注意掌握镇压力度,注意机械行走速度,确保镇压质量。
(二)因地因苗管理,科学运筹肥水
1.缺墒麦田。对没浇越冬水,墒情较差,已出现旱象且影响小麦返青正常生长的麦田,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白天浇水后能较快下渗时及时浇水防旱。浇水要小水细灌,避免大水漫灌。对因旱受冻黄苗或脱肥麦田,可结合浇水适量追肥。
2.旺长麦田。返青至起身期采取碾压或深锄断根,或在起身初期叶面喷施化控制剂,抑制春蘖过多滋生、继续旺长,预防后期倒伏;拔节后期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对冬前过旺、返青后有脱肥现象的麦田,起身期或拔节前期结合浇水追施肥料。
3.一二类壮苗麦田。春季管理要促控结合,突出氮肥后移。地力水平一般的麦田可在起身后期结合浇水亩施尿素15公斤左右,以促苗稳健生长,提高分蘖成穗率,培育壮秆大穗。对地力水平较高的麦田和种植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的麦田,可在拔节期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促穗大粒多、提质增效。
4.三类弱苗麦田。可在返青期5厘米地温稳定在5℃左右时追肥浇水,亩施尿素8~10公斤和适量的磷酸二铵,促苗早发。
5.受冻麦田。对于冬前和越冬期受冻麦田,应在返青期视苗情及时追肥浇水,一般亩施尿素8~10公斤,促进分蘖成穗,拔节期再酌情追施氮肥或氮磷复合肥,提高穗粒数。
(三)抢抓有利时机,适时化学除草
对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或冬前化除效果差的麦田,应在小麦返青至起身期及早进行化学除草。实施麦田化学除草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6℃以后,选择晴好天气于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进行化学除草,若预报喷药前后3天有强降温天气不宜施药。要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适宜除草剂,并严格按照要求操作,以免发生药害,禁止使用长残效除草剂。可选用炔草酸、精恶唑禾草灵等防除野燕麦、看麦娘等;用甲基二磺隆、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防除节节麦、雀麦等;用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唑草酮、苯磺隆、二甲四氯异辛酯等防除双子叶杂草。驻马店、信阳等多花黑麦草重发地区,尤其要落实好“一封一杀”综合防控措施,在麦播封闭除草的基础上,选用唑啉草酯、甲基二磺隆、唑啉•炔草酯、唑啉草酯•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唑啉草酯等及时进行防除。
(四)科学精准用药,防范病虫危害
春季麦田病虫害防控应以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茎基腐病、麦蜘蛛、蚜虫等为重点,及时精准防控。一是严密监控小麦条锈病,若有发现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延缓病害扩展蔓延。二是返青拔节期实施病虫早控。小麦返青至拔节前,对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等根茎病害进行早期控制,并注意挑治麦蚜、麦蜘蛛,压低虫源基数。三是抽穗扬花期全面预防赤霉病。南部常发区要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不动摇,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进行全面喷药预防,用足药液量,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需隔5-7天再防治1次。其它麦区要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不放松,抽穗扬花期如有连阴雨或连续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立即组织施药预防,降低病害流行风险。
(五)关注天气变化,防范春季冻害
春季气温回升快、波动大,极易发生春季冻害。因此,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防救相结合。一方面要坚持以防为主,密切关注天气和土壤墒情变化,在寒流来临前,对墒情不足的麦田及时进行灌水,尤其要适时浇好拔节水,以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变幅,预防春季冻害特别是晚霜冻害发生危害。另一方面要及时补救,一旦发生冻害,应结合灌水追施速效氮肥,或采取叶面喷肥等补救措施,促进受冻麦苗尽快恢复,减轻冻害影响。
供稿:杞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