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杞县2021年小麦中后期生产管理指导意见

来源: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
打印

       一、当前全县小麦生产形势

      去年麦播以来,全县农业部门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切实稳定麦播面积,积极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强化技术指导服务,狠抓冬前、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管理措施落实,加之天气条件总体有利,当前杞县小麦陆续进入了灌浆期,小麦生产形势较好,为夺取今年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调查:今年该县小麦播种面积97.77万亩,较去年95亩增加2.77万亩。平均亩产452.23公斤,较去年446.0公斤增产6.23公斤;总产44.22万吨,比去年的42.39万吨增加1.83万吨。预测三要素为:亩穗数42.16万、穗粒数31.47粒、千粒重按常年40.1克,亩穗数、穗粒数分别比上年的41.98万30.56粒分别增加0.18万、增加0.91粒,分别比常年的41.2万、30.8粒增加0.96万和0.67粒。

       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该县对所有麦田的“两病”进行飞防一遍,小麦长势总体较好,夺取今年夏粮丰收基础扎实、很有希望,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病虫草害防控压力仍然较大

      生长后期随着气温的上升和5月3日的降雨和灌溉的进行田间湿度的增加,小麦白粉病发病较重,穗蚜有局部发生的危险。部分高水肥、易感白粉病的品种田块偏重发生,小麦锈病特别是叶锈病局部感病品种田块仍会偏重发生。

    (二)干热风、倒伏风险增大

     另据气象部门预测,受“拉尼娜”事件影响,今年5月份干热风等极端天气发生几率增大,防灾减灾形势严峻。

     三、灌浆期管理技术要点

    目前该县小麦陆续进入了灌浆期,这个时期是决定小麦千粒重的关键时期,也直接影响着今年小麦产量的高低,所以一定要做好灌浆期管理,保证小麦稳产高产。针对当前麦田状况,结合小麦后期生育特点,特提出以下技术要点。

    (一)突出重点,防控重大病虫草害

     突出重点区域,抓住关键环节,抓好条锈病、赤霉病防治。对条锈病,要立足“早发现、早控制”,坚持“带药侦查,打点保面”“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控制全田”,做到应治尽治。对赤霉病,要抓住关键时间节点,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一旦遇雨要二次补防,确保防治效果。要发挥各类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的主力军作用开展统一喷防作业。小麦生产后期往往多种病虫重叠发生,交替危害,应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选用和科学混配防控药剂,兼顾白粉病、吸浆虫、麦穗蚜等其他病虫,同时,注重防病治虫和防早衰相结合,推行药肥混用,努力做到一喷多效。

     有节节麦、野燕麦、雀麦等禾本科恶性杂草发生的麦田,要结合其它农事活动及时拔除干净,并带出田外,将其消灭在结籽之前。

    (二)因墒制宜,酌情浇好灌浆水

     农谚讲:“灌浆有墒,籽饱穗方。”小麦开花至成熟期适宜的水分供应,不仅能够防止叶片早衰、保持根系活力,促进籽粒灌浆,而且能够平抑地温,预防干热风和高温热害影响。因此,对土壤墒情不足、有水浇条件的麦田应在扬花后7-10天左右,酌情浇好灌浆水,以水调肥,以肥养根,以根护叶,促进灌浆,提高粒重。浇水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选择无风天气进行浇水,无风快浇、有风停浇。浇水切忌大水漫灌,防止地面积水。

    (三)关注天气,防干热风防倒伏

     5月份小麦灌浆期间是干热风天气的高发期,一旦出现干热风天气,很容易导致小麦提前停止灌浆,降低粒重,影响产量。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指导农民在酌情浇好灌浆水的基础上,适时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促进籽粒灌浆,减轻干热风天气影响。今年我县部分麦田群体偏大,后期存在倒伏风险,要避免在灌浆中后期或有大风的天气前浇水防止倒伏发生。一旦发生倒伏,不能盲目进地采取绑扶措施,避免造成二次伤害和不必要的人工投入。发生倒伏的麦田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同时视情况开展叶面喷肥,促进籽粒灌浆。收获时要适当调整拨禾轮和割台位置,确保收获质量,最大限度减轻因倒伏造成的减产。 

    (四)抢抓时机,科学适时收获

   “麦熟一晌,龙口夺粮”。小麦成熟收获时间短,极易发生不可预测的灾害性天气,必须抢抓时机,科学收获。要指导农民在叶片枯黄、籽粒变成蜡质状、籽粒干重达到最大值的蜡熟末期及时收获。优质小麦收获前进行田间去杂,收获时清净收割机内的异品种籽粒,并按同一品种连续作业,防止机械混杂。收获后单品种晾晒、单品种贮藏,保证优质小麦商品等级。


相关文件:

    【下载DOC】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